Geis

型月、明日方舟、各种动漫区,主要做剧情、人物与世界观解析。也写同人文和原创小说。

四海——我只想留在原地


如果你既想去电影院,又不是单纯图一乐,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《四海》这部电影。

以下内容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剧透。

首先,四海与韩寒其他的电影作品有所不同。从后会无期,到乘风破浪,最后到四海,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韩寒在电影制作上的成长,无论在内涵方面还是表现力方面。也就是说,四海相比于韩寒的前几部电影而言,是更加普世性的,更加符合大众胃口的。因此,即使你从未接触过韩寒的作品,你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不错的体验。

 

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:

第一部分,是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在家乡的快乐时光。这一部分,你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快乐——

一个南方的海边小城,远离城市的喧嚣,自己简单、快乐地生活;

温馨的亲情:不太靠谱的父亲,疼爱你的奶奶;

猖狂的友情:一个总喜欢打脸充胖子的大哥、一个天真的铁憨憨、一个不太合群的人、还有你(韩寒电影标准阵容了属于是);

朦胧的爱情:一个与你互相暗恋,但死活不点破关系,又总是与你谈天说地的女孩。

以及,能够激发你肾上腺素的飙车。

这是一个韩寒式的乐园,独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景。我们每个人都曾置身其中,狂妄地向大海叫嚣,渴望更广阔的世界。但或许,我们并非真的想得到多么广阔的资源,多么光鲜亮丽的成就,我们只是享受在这样一个宁静的乐园里,任自我在海风中凌乱,任我们的灵魂在海上畅游。

 


自此,故事的铺垫结束了。接下来,正片开始。

 

第二部分,就是现在——你的生活,我们其中某一个人的生活。

男主人公被迫和女主人公周欢颂逃离了家乡,骑着摩托千里跋涉到广州。原因是:周欢颂的哥哥,也是男主人公的大哥因意外去世,他生前用男主人公和妹妹的名字借贷,让他们欠下了一大笔钱,同时男主人公因为非法飙车被当地警方搜查。

自此,我本以为是奥德赛式的故事展开。奥德赛,即主人公被迫离开家乡,期间遭遇一段段磨难,最后挽回自己失去的东西,“一无所有”地回到原点。而这“一无所有”,只是从表面上来看,物质层面的一无所有,实际上他们都会成为心之王者。

但一直到故事结束,电影院的大灯再次亮起,我推翻了这个猜测,又转到奥德赛叙事的对立面,也就是反奥德赛叙事。

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吴仁耀,“无人要”,一个开始一笑了之的谐音梗。但现在的他,奶奶远去北方看雪,父亲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另成家业,昔日的旧友不再,周欢颂为了二人的生存去单独打拼,他也不再执着找回被警局扣押的老摩托——那是奶奶给他的,更承载了在家乡的所有记忆。

吴仁耀,如今真的是无人要了。

当阿耀一步步走入这座包罗万象的大都市,当镜头一点点拉远,我们看到了这座大城市的面貌——

没有有型的墙壁,但城市确实被分割成了两部分。一部分是鳞次栉比的高塔,一部分是拥挤破烂的矮楼。

如果不说这是哪一座城市,我甚至会以为这是马尼拉。

当阿耀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,终于看到一抹曙光时。他的上司向他打趣:

“好好干,干好这个活,你能和你那女朋友主上江景房了。”

这句话本没什么,我们可能只会调侃,一个打工仔,干多大的工程竟然能在广州买房,还是江景房。

而阿耀的回应是:

“江景房?我以前住的可是海景房啊。”

为摩托杂技受的一次次痛苦的阿耀,原来连曾经的自己都不如。

之后的情节中时不时地回扣这句话。

当阿耀和周欢颂再一次相聚,他说:

“你还在当服务员,我还在开摩托,至少我们都没退步。”

是的,我们不屑一顾地奔跑,只是为了留在原地。

然而,现实残酷地告诉他们,几个卑微的年轻人,连留在原地的资格都不具备。

情节末尾,高潮拉起,阿耀在这场盛宴中是主角的替身。他的摩托在火花中穿梭,他那被泥沼淤积的花苞,似乎也正热烈地绽放。即使无人知道他的身份,也没有关系,他本就不在乎,目的也不在于此,他如今的目的唯有生存,唯有留在原地。

但阿耀还是失败了,不是因为自己的技术不精,也不是因为他人存心设计,只是单纯的、不可预见的自然原因。

当摩托车点燃熊熊大火,纵火犯虽然没有夺取阿耀的生命,但把他最后的一丝念想也撕碎了。

至于周欢颂的结局,我只能说,一个可爱、浪漫、有些许要强、独立的女孩,她高尚的灵魂贯穿始终,但她的结局无比卑微。

最后,阿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,可他真的一无所有了,他所有的财富都被那个纵火犯夺去。只留下一段大梦,谁也不想拥有,但都做过的大梦。

 


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,是什么造成了阿耀的悲剧呢?

从阿耀自身而言,他是没有错的。他既符合一个传统青年的形象:孝顺、有责任心、朴素、实干、肯吃苦;又具备一个新时代青年的品质:敢于热爱,敢于追求自由,并为之付诸努力。阿耀可以说是一个理想意义上的普通青年。

从表面来看,万恶之源可能就在于他大哥的死。如果他不死,便不再有这趟苦旅。当然,如果这场事件不曾发生,顶多会延迟发展进程。这只是促成悲剧的导火索。

那么,答案就显而易见了,不在于自己,不在于他人,那么就在于整个大社会。无论是高利贷、作假,无非都在促成一个导向,刺激这些朴素的年轻人滋生一个刚需——更多的金钱。而欲拿到这些金钱,唯有前往更大的城市,成为亿万螺丝钉中的其中一颗。每一个螺丝钉都在匆忙于被强加的工作,每一个螺丝钉都苟延残喘,每一个螺丝钉的成果都至少会被夺去七成,是否能留下三成还得看人家脸色。

于是,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。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工作,我们也都同情对方,看起来没有谁瞧不起谁,也没有谁压迫谁,但每一个人也始终都是被压迫者。

如果我们用“典中典”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普世性的难题,即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,看起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不管是阿耀还是周欢颂,包括我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,都因为心中怀揣的一样东西而举步维艰——自我。与其说阿耀他们是想留在原地,不如说是年轻人想保持曾经的那份本性,保持自我而不被大潮淹没。

自我永远是最可怕的奢侈品,我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财富,不是为了福报,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。既然很难回到家乡,那就不回去了;既然很难得到自由,那就放弃自由;既然很难独立思考,那就随波逐流。这并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多大负担,相反,它会让你轻松许多。你再也不用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多花一分钱,只需要投入必要的衣食住行、生产与消费中。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也不再那么拮据,甚至有机会向上爬,获得更多的资源,因为你的大多数精力也真正投入在了“正道”。

是的,这样可能真的能解决问题,因为出问题的人都被解决了,还谈何问题呢?没有了“自我”,抛弃了自己的本性,你的这副躯壳,还真的能容纳你的灵魂吗?显然,阿耀始终没有选择这条路,即使一些工作违背了他的道德底线,但至少还是回到了家乡。

有人会觉得,这不就是一部前半部分搞笑,后半部分催泪,小年轻在大城市打拼的套路电影吗?没错,这就是一个老套路的电影,甚至如今还在千万万人身上上演着,但也正因如此,这种类型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,永远可以与观者产生共鸣,直到问题被解决的那一天。何况,现实往往比艺术更加魔幻。纵使电影当中的一些情节让我们感到伤心,但真正的社会将告诉我们:韩寒还是太温柔了。当这种老套路被自然地扔进历史的垃圾箱里,我们就再也不用忍受这般痛苦了,我们所面对的将是光明的新主题。

当然,前提是“问题被解决”。

 

最后,我还要说:“我们熬过苦难,但绝对不赞美苦难。”

身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会揣摩电影当中每一个伏笔(四海当中的许多伏笔、照应都很巧妙),每一个细节,赞扬、悲悯其中的人物,但我们永远不会与现实的苦难和谐共处。因为那样必然造成单方面的,更严重的压迫。

 



评论(2)

热度(2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